本文转自:平顶山日报
英语教材全新升级,面对从“应试”到“应用”的转变,学生、家长该怎么应对——
来,听听专家支招儿
2024年秋季起,外研版三年级起点英语新教材在中小学初始年级启用。一年来,这套教材的革新方向、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、教师教学的转型要点及家长的科学助力方式,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。7月30日,记者采访了多位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,深度解析新教材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,为师生家长提供系统性指引。
新教材四大核心突破: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型
其一,锚定双重视野培育,厚植文化根基。“新版教材将‘立德树人’融入语言学习全过程,明确提出‘提升家国情怀、拓展国际视野、锻造跨文化交流能力’的三维目标。”市教育和体育发展中心英语教研员刘红宾指出,教材大幅充实中国故事与传统文化内容,通过英语载体强化学生文化自信。例如,学生需能用英语系统介绍春节习俗、传统饮食等,在语言习得中根植文化认同。
其二,重构内容体系,实现阶梯式进阶。旧版教材每册含10个模块20个单元,新版精简为6个单元,但每个单元细化为8个聚焦性板块,形成更连贯的学习链条。新华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李艳帅以三年级教材为例介绍说,“自我介绍”主题被整合为完整单元,从基础问候升级为包含年龄、国籍等信息的复合表达——如从“Hello, I'm Sam.”进阶至“Hi, everyone! I'm Sam. I'm nine. We're from the UK.”实现语言能力的阶梯式提升。
其三,词汇要求量质双升,强化实用性。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词汇量要求从1600个提升至2000个,小学高年级需掌握500个基础词、接触300个拓展词。刘红宾强调,新增词汇均指向实际应用场景,强化语言工具属性。
其四,革新活动设计,融合文化与时代感。刘红宾说,教材在保留大明、玲玲、Amy、Sam等经典角色基础上,新增机器人“波波”,贴合数字时代儿童认知特点。“活动形式从单一练习转向多元实践,融入歌曲、手工等体验环节。”李艳帅补充道,文化渗透呈现双向性,既系统输出中国传统文化、艺术等元素,也保留感恩节等西方文化内容,培育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。
学生应对指南:构建科学高效的学习路径
面对新教材的新变化,学生该如何应对?
首先,夯实语音基础,坚持沉浸式输入。“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石。”市九中教务处副主任、英语教师王晶建议,学生可借助配套App跟读课文录音,模仿语音语调;通过英文歌曲、影视作品培养语感,确保发音准确性与节奏感,每日坚持15分钟即可见成效。
活化词汇记忆,在语境中“用中学”。面对扩大的词汇量,死记硬背已不适用。王晶提出“量化+情境”策略:每日设定5-10个新词目标,通过造句、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深化记忆。新华区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英语教研组组长史珂等老师推荐“三步记忆法”:在句子中运用、通过绘画或动作具象化(如绘制“stir”的搅拌场景)、在生活场景中实践(如做饭时说“Let me stir the soup”)。
启动早期阅读,积累阶梯式阅读量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(2022年版)要求三年级起点课外阅读量小学三、四年级达到1500-2000词,九年级需增至15万词。史珂建议,从适龄绘本切入,每日坚持10分钟阅读,逐步提升文本难度,培养持续阅读习惯。
教师教学转型:从“授业”到“赋能”的角色重塑
“现在备课更像导演构思剧本。”在本月上旬举办的市小学英语新教材专题培训中,新华区四位教师联袂呈现的《My Sweet Home》单元整体教学示范,展现了新教法的核心逻辑——基于主题“温馨的家”连贯设计4个课时。
刘红宾强调,适应新课标的变化,教师需实现三重转变:
创新教学方法,采用情景教学、项目式学习等方式,如词汇教学结合实物体验(水果类单词搭配实物观察),购物用语教学模拟超市场景;
落地分层教学,为基础薄弱学生设计字母配对等巩固任务,为能力较强学生增设拓展表达(如阐述学科偏好理由),允许差异化达标;
开发整合资源,挖掘本土化素材,如教学传统节日时设计“用英语讲中秋”任务,推动“英语+手工”“英语+音乐”等跨学科融合。
家长协作要点:打造生活化学习生态
营造浸润式环境是关键,早餐时播放英文儿歌,睡前共读10分钟英文绘本,周末安排英文动画观赏。“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,需通过共同阅读等行为做好榜样。”刘红宾强调。
善用优质资源同样重要,可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、“英语趣配音”等免费工具,结合图书馆分级读物,构建多元学习载体;定时播放听力素材,实现“无意识习得”。
强化实践运用更能提升学习效果,鼓励孩子用英语写购物清单、向外国笔友介绍家乡、解说年夜饭菜式等。“能用语言讲述中国故事,比卷面分数更能体现核心素养。”王晶说。
新教材中“中外孩子共庆春节”的场景设计,是改革深意的生动注脚:既扎根本土文化,又具备全球视野。相关专家普遍认为,面对新教材无需焦虑,建立科学方法、坚持每日积累,便能实现从“学会英语”到“用活英语”的转变。
(本报记者 邢晓蕊)
同创优配-同创优配官网-线上配资平台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